收回散落的光

一直為著無法整合知識而煩惱。對很多事好奇,但一知半解,如何把散落的光收集回來,讓口袋充實?總是當我開口說話,全身就空洞洞的。資訊本身是零散的,每天看很多網頁,卻忘記得一乾二淨,看書也一樣,東看一本西看一本,沒有議題沒有問題意識的愉快閱讀,跟純粹集郵沒分別,放在集郵冊的郵票如後宮佳麗,一睡三千年。

聽李歐梵的《全球化下的人文素養》,老教授說全球化下的網絡文化、影象文化,使時間濃縮到現在,沒有了過去,也想像不到未來,所以現代人總是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文字是意義的載體,當人類發明文字,開始探索意義,人類文明就出現第一次革命。印刷術發明之後,書本得以流傳,這是第二次革命,而第三次革命就是網絡了。

如果時間是連續的,我們可從歷史預示未來的路向,縱使是霧裡看花,也模糊看出個大概。若把歷史發展看作必然,倒會出現很多無法實現的烏托邦,烏托邦把人的慾望推至極端,所有希望都是謊言。網絡時代裡,很多電影大談世界末日,其實世界末日和烏托邦是一體兩面的,兩者皆滋生於人對未來的不確定,希望與絕望等同。

網絡時代,處處反映人對未來的不安感,現代人總是扣問人生有什麼意義的問題。

李教授認為網絡虛擬世界把時間壓縮至現在,就如電影把人的一生、一個朝代,壓縮成兩三小時。片段的現在沒有過去也沒有將來,日常生活空間失去連續性也就連人文素養也失去。人文素養是人連結於傳統,連結於世界。網絡不能拯救人類,那麼,書就可以了,例如歷史小說恢復過去的空間,讓人把過去與現在連結。就算是普通小說,也透過創造另一個世界打破我們日常生活的空間,讓讀者在這特殊時空裡連結生活的碎片。李教授甚至認為紙本書不能被電子書取代,因為書有香味,有質感,摸著書,我們能想像書是怎樣寫出來的,作者與我們因此而連結起來。

以我個人經驗來說,看書不一定能連結傳統和知識。李教授其中一個觀點我非常身同感受,就是在網絡世界裡,人的好奇心永遠不被滿足,資訊太快,也太分散,但書本集中討論某個議題,把腦袋填得滿滿的。如果以東看看西看看捉住了浮光掠影就被其他新事物吸引過去的態度閱讀,無論是看書也好,看網頁也好,也沒有能力連結知識,與傳統呼應。可能我身為香港人,也可能因為我太年青(真的?),沒有歷史感也就感受不了傳統的呼喚,然後呢,網絡新事物花多眼亂,很快掠過我的眼球,很多議題都需要我關心,很多資訊都十分重要,但我坐在電腦前良久,努力地like和share做鍵盤戰士,腦袋卻一片空白,關掉電腦很費力才回想到剛才看了什麼。

我不認為書比網頁更勝一籌,但重要的是讀者要有自己關心的議題,然後進深,戴上這副眼鏡觀看大千世界。如果以作為創作者的角度閱讀,那是要找到影響自己的文學、思想傳統。我想,這對我來說是一㮔操練。朋友常常跟我談起西方世界的種種,我希望有一天能夠在世界某個角落,找到對自己影響深遠的作家,能對人類普遍的生存狀態有深刻的了解。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