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as a stage of display

Literature is a stage, for all conflicts from different parties to display freely. Good narrator must be HUMBLE. No stands showed. Literature is more than a political statement or a moral textbook. Literature is mere a platform to shade a light on humanity. Humanity is far more complex than teaching and preaching, subtle, dim but enshrined with sacredness.

I once worked in two Christian Organizations as an editor. Message from the Bible is the king of any publishing in Christian sector in Hong Kong. How ridiculous it is if you are a literature writer, who claim to be a Christian, saying something that you are writing Christian Literature. How grand and religious it sounds. What comes up if literature and preaching simply mix up with no further digging in humanity is probably creepy propaganda.

I seldom write political critics. Word with clear aims and standpoints is not my cup of tea. I don’t care to what extend my ignorance and indifference seem to reach, that make someone criticize me as too self-centred, too indulgent in ivory tower. I don’t need to explain in my world of solitude. My world has stretched as far as it can in literature.

I will never betray my own will, just like what I did in the past, anymore.

Short reviews: I am No One You Know

Joyce Carol Oates’s I am No One You Know is a incredibly good series of short stories. I have been reading it non-stop these days. Digging in cruelty and darkness in social marginals deeply, with simple words and clear narration, Oates does show her sympathy to all her characters. Meanwhile, no clear standpoint is given by the author, allowing rooms for readers to comprehend themselves. That’s what a good story should be–not illustrating a grand theory, nor teaching a lesson, but splaying an open end to let you think.

Take The Girl with the Blackened Eye as an example. It is a story about a girl being raped by a man. Even though the man treats her badly, as well as other victims, for some reasons that are unspoken by the narrator, the man did not kill her. He let her go at last. “Know what, girl? You are not like the others. You’re special.” Due to his inarticulate kindness, the girl shows subtle gratitude to him somehow. Her feelings were messed up. At some moments she could escape, but she didn’t, seem like showing loyalty to the man. Even after she was rescued, she got the feelings that the men who raped her was more than only a decadent criminal, but a human being with integrity instead. When she resumed to normal life, she still always thought of that man. “Sure, I see him sometimes. More often lately. On the street, in a passing car. In profile, I see him.”

Oates is not only condemning the cruelty of rape, which I think it may be one of her aims, but most importantly, she shapes a fully character with different aspects of life, making it alive on paper.  Characters have struggles among themselves, but they resolves at last, in their own ways. Not simply the bad being punished and the good being rewarded, complex humanity sparks in every line in her stories.

{B1882353-0A55-4E38-A81F-C5CC350403AA}Img100

Arnold Böcklin孤獨與死亡

孤獨與死亡一向關係密切。每當看見有人自殺,我就想,這人太孤獨了。

加繆在《西西弗神話》開宗明義就表明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人為什麼會自殺?自殺是最後的行動,呼應著內心最敏感最脆弱的部分。理性的理由,都不是人自殺的主要原因,很少人因為認真思考而自殺。真正令人想自殺的,是人意識到生活超出理解、超出控制。人感到世界不屬於自己,鬱悶無法排解,到了一個沸點,人就像沸水湧出來一樣從高樓墮下去。

自殺的源頭,難道不是孤獨嗎?無法理解生活、對世界感到陌生,恐怕不是大部分人的感受,都巿人營營役役,習慣於習慣,每天工作娛樂沒有時間想到人生,他們無論快樂與憂愁,都停留於表面。加繆筆下的,大概是那種獨坐窗前的文藝青年,讀著沒有人讀懂的書,咀嚼著沒有人明白的文字。

每當孤獨,我就想起Arnold BöcklinVila By The Sea。這套畫總共五幅,我獨愛第三個版本。黃昏時分,橘紅的天空下是黑色的叢森和染紅的沙灘,畫家故意把叢林畫得模糊,好像一團黑入侵後方的別墅。叢林蔓生,別墅旁邊的樓梯也隱沒在黑暗裡,我們可以推想別墅空置多年,景色隱隱透出不安。畫面中心是一個孤獨女子,披著黑衣,看不清面目,面對著不太平靜的海。這幅畫讓人一看就想到孤獨。海,象徵著自然的力量,而背後叢林蔓生的別墅,則象徵人類短暫、最終腐蝕的痕跡。看不清面目的女子,難道不是天下蒼生嗎?天行健,君子真的能自強不息?人面對著無法抵抗的自然力量,只會感到生命的徒然。

死是人無可避免的,但人總是孤獨去死。生老病死,沒有人能代替你去經歷。

Arnold_Böcklin_-_Villa_by_the_Sea_-_Google_Art_Project

(Vila By The Sea, Third Version)

很多人看過Böcklin的名作The Isle of Dead,就算沒看過,也可能看過電影The Tales of Hoffman,或聽過無數首命名為Isle of the Dead的交響樂。這幅畫使Bocklin名傳後世,然而,很少人知道,Isle of the Dead的靈感是來自Vila By The Sea。我想,在眾多畫家中,Böcklin最能了解孤獨與死亡的關係了。

Isle of the Dead貫徹Böcklin的抒情風格,Vila By The Sea讓人感到孤獨,Isle of The Dead就瀰漫恐怖的氣氛。 沒有人知道畫中的島在哪裡,歷代的爭論卻增添畫面神秘的氣氛。Isle of The Dead同樣有五幅,相傳畫中披著裹屍布的女人和船上的棺材是他畫第二版本時才加上去,之後的版本也加上,更修改了第一版本。第二版本是為一個叫Maria Berna的貴婦畫的,她要求畫家作畫記念她的亡夫,而這幅畫的主題是夢。相傳她要求Böcklin把自己也畫進去,披裹屍布的女人就是畫家本人。

不少畫評家把白衣女郎解作死亡的靈魂,而高聳的懸崖峭壁就代表人間以外的世界,島上渺無人煙,船夫獨自一人把死亡的靈魂帶到另一個世界,彷彿訴說著死亡之必然,生命之短暫。

Arnold_Böcklin_-_Die_Toteninsel_-_Google_Art_Project

(Isle of The Dead, Third Version)

觸發Böcklin畫這幅傳世之作的,除了贊助人豐厚的佣金,還有他當時痛不欲生的風濕症。雖然畫Isle of the Dead之前,他已得到不少人賞識,經濟上沒有大問題,但風濕症使他不能經常抬起手,無法如常作畫使他陷入嚴重的抑鬱裡。

痛,總讓人想到死。Vila By The Sea,女人孤獨地面對大海,Isle of The Dead,船上也只有一人,把自己送進鬼門關。無論痛和死,都是最個人最孤獨的感覺了,縱使有無限同理心也無法進入別人的身體裡。

上年我在漢堡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für Gegenwart Berlin)看了一個名為The Black Years的畫展,當中展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保留或險被希特拉摧毀的作品。當時不少畫作被視為degraded art,但希特拉卻鐘情Isle of the Dead,特地把作品買下來,掛在他的音樂廳裡。把千萬人送死的大魔頭,果然對死亡情有獨鍾,但不知他自殺時想到的是什麼?我猜,他念茲在茲的,絕不是集中營裡的苦命人,而是被世界拋棄時那種一無事處的挫敗感,世界已不是他認識的世界,沒有人明白他,他不忍再活在世上了。

死是人的宿命,但不代表人生從此絕望,努力生活,對抗死亡,是人身為人的尊嚴。BöcklinSelf Portrait with Death Playing the Fiddle就瀰漫著這種樂觀。畫家在畫畫,死神卻在身後,但這幅畫跟Isle of the Dead不同,後者有一種宿命感,前者卻像與死神談判,畫中畫家所佔的位置比死神多,縱使死神形貌凶惡,但畫家的神情並不畏懼,他以畫畫來延續自己的生命。這幅畫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不是畫家,也不是死神,而是那個fiddle。畫中fiddle象徵死亡,Katherine Mansfield的名作Bliss裡小提琴也是重要象徵,”Why be given a body if you have to keep it shut up in a case like a rare, rare fiddle?歷代評論家對這個rare fiddle爭論不休,但我認為這同樣象徵衰落、死亡吧,當上天給你生命,為什麼要把生命隱藏,讓生命凋謝呢?女主角Bertha對抗社會對女性無形的壓迫,認為女性可以自由表達內心的情感,就如同Bocklin Arnold以畫畫對抗死亡一樣。
死亡的路是孤獨的,每個人對抗死亡的方式都不同,活得精彩就好了。

Arnold_Boecklin-fiedelnder_Tod

(Self Portrait with Death Playing the Fiddle)

與Jackson Pollock的緣份

我對超現實主義一向感興趣:潛意識是否有訴說的可能?大學時讀過少許洛夫的評論,洛夫詩歌創超現實主義的先河,那時我聽過「自動寫作」這個概念,很新鮮,很有趣,人心裡的冰山怎樣在意識皮層出現,再轉變成可述說的語言呢?

上年三月,在圖書館貪得意借來了一本畫冊,是Jackson Pollock的作品集,由藝術書老字號taschen出版社出版。第一章第一個對頁就是Pollock最重要的作品Mural。偌大的畫布上佈滿粗豪又零亂的黃黑色線條,遠看看不清是什麼,近看既像人,又像鳥。線條重覆,但很有動感,像舞蹈,令人看著想跳舞。

Impressionism和Neo-impressionism的作品都要求人近看的。如莫內的作品,近看是顏色的重疊,遠看則整個在草原的女人、荷花湖的靜謐氛圍立即浮現出來;又如Georges Seurat的畫作,刻意運用對比色調,近看時只見顏色的撞碰,一點一點保持距離,遠看時對比色調襯托出具體的輪廓,令人汗顏——neo-impressionism畫家們對顏色和線條的研究真有如科學家一般執著和仔細。

美人當然近看才好看。impressionism和neo-impressionism喚起觀者「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欄柵處」的讚嘆,有如解迷一般,有著敘事上的美。但Pollock的作品,那有如舞蹈般的動感筆觸,卻把觀者的凝視抽離,使人遠看不行,近看了,雖然有頭緒,又被帶離具體視象,想猜也猜不中。大概他作畫時也不知道將會畫什麼,只是任意讓線條和意識碰撞。

Pollock正正是超現實主義的代表畫家。自己也不知自己畫什麼,不就像幼齡孩子在畫畫,什麼也畫一通,不知所以然?

Pollock是一個傳奇人物。四兄弟中排最小,媽媽對他過於保護和控制,令他又愛又恨,長期借醉酒來處理家庭的創傷。小時候學畫,素描基本功學不好,曾被勸轉向運動方面發展,但他醉心以畫畫表達內心的情感。在學畫的過程中,墨西哥畫家對他影響很大。當時美國畫家為了發展獨立於歐洲的畫風,常於墨西哥原始藝術中找靈感。年少的Pollock為了學畫,也參加過墨西哥畫家David Alfaro Siqueiros的工作坊,在自由奔放的墨西哥畫風影響下,Pollock學會了pouring與dripping的畫法,也學會在想象力的框架下進行controlled accidents。他又從Picasso身上學會了超越國籍的世界語言,不窒礙於同期美國畫家民族主義式的畫風重建工程,他認為,現代藝術的角色,是用新的技術表達時代,把情緒融入於表達,而不只敘述情緒。

他畫過不同風格的作品,但Mural是他的大成。雖說是Mural(中文譯為壁畫),但在書中很難看出其大小。這幅畫是替收藏家Peggy Guggenheim畫的。當時他只有一天時間,必須在限期前完成這幅巨畫,將會掛在Guggenheim家的entry hall裡。如此緊迫的時間,Pollock發揮他的無窮創意;而正是這幅趕死線的畫,讓他在一夜之間擠身美國最頂尖的藝術家之列。

剛過去的聖誕節,我在柏林旅行期間有幸遇到Pollock的畫展,與這位畫家真有說不出的緣份。原本我們打算到另一間博物館,怎料在地鐵裡看到廣告,正正是Mural的一部分,我們二話不說走去看。是一個小型展覽,在一座銀行大樓的地下展覽廳,但遊人如鯽。展出的畫作不多,最重要的展品正是 Mural。整個畫展以 Mural為中心,簡略地介紹Pollock如何受不同畫家影響,最後畫出Mural。佇立現場,不禁讚嘆真跡與印刷品是兩回事,Mural佔了展廳的一面牆,我走近看,那些像人又像鳥的pattern,其實更像人;真跡裡pouring和dripping的技巧更明顯,可清楚看到顏色的覆蓋、顏料未乾時流下來的水滴漬,但也看出畫家不是把顏料胡亂揮灑一番,畫家的筆觸仍然清晰可見,那些黑色伴以綠色的contour是最好的證明。這些筆觸,是畫家情感的內化,我遠觀Mural,也能感受到畫家的情感的流動。

P_20151228_004718 (2)

這就是在想象力的框架下進行的controlled accidents嗎?

「自動創作」很容易被誤解為不假思索,超現實主義是藝術家暫時壓抑意識(consciousness),讓潛意識的視象湧出來,成為創作的源頭,但藝術家如何遊離於不受控的潛意識與有意識的藝術創作之間?我想到尼采的《悲劇的起源》提到酒神和太陽神的互補,酒神代表人的慾望、潛意識,能把我們毀滅,太陽神則是規律、敘事,規範酒神,把酒神的創造力量引導出來,轉化成藝術品。大抵自動創作不完全是鬼上身那種「自動」,只有酒神,人會精神分裂,失去語言,失去思考。

畫展裡停在Mural,Pollock後期的畫作我無緣看到。Pollock成名後,畫風更自由奔放,dripping和pouring更明顯,可見的筆觸不見了,只有顏色的揮灑。不過我還是喜歡Mural時期的他。現代藝術常被批評,到底怎樣才算是藝術?我不懂回答,不過作為普通的欣賞者,喜歡不喜歡,有如緣份,欲說即忘言,還是忘記太陽神,還諸酒神吧。

P.S.

  1. 當天的展覽,Mural正對面的,是Pollock妻子Lee Krasner的Another Storm,尺寸與Mural一樣大。Lee Krasner跟Pollock同是超現實主義畫家,她帶Pollock認識當時出名的畫家,Pollock成名她是功不可沒的。畫中可見她同樣運用了pouring的手法。我個人喜歡Another Storm更多。Krasner雖然比Pollock早成名,但一直活在丈夫的影子下。

P_20151228_005009 (1)

2. 當天還展出四十年代超現實主義的照片,現在看來,像是電腦合成照。由於Pollock 畫成Mural只有一天一晚的時間,他沒有太多時間沉思,只好靠這些照片激起靈感。

P_20151228_004111.jpg

Jelly and Jack讀後感

最近,為了學習英語,我上New Yorker看英文小說。對於西方文壇,我了解甚少,很多投稿的作家我都不認識,但單純欣賞小說也是好事。

剛看了一篇短篇Jelly and Jack,是我喜歡的小說類型,筆觸細緻,內心描寫飽滿,現實主義手法,不炫技,卻討論很嚴肅的話題。我眼中出色的小說,是以日常生活裡最普通的情節探進人性、社會的肌理,呈現存在的狀態。現代文學的反小說傾向,我不討厭,也不算特別欣賞,很多小說作者寫得晦澀難懂,意象繁複,但未必懂得說故事。小說的基本,不是說故事嗎?我喜歡小說,是因為我想追看情節,享受故事。寫小說我還不算擅長,但我比較想從基本出發,再玩花式,像畢家索創出什麼什麼主義的畫風前,還是從最根本的素描畫畫起。

最近寫了一篇關於死亡的小說,朋友說我寫女主角的心情欠缺層次,由開首到結尾女主角都只有難過和無奈。Jelly and Jack層次鮮明,對我來說是很好的範例。故事發生在1985年,Jelly是個半瞎的中年女子,罹患腦膜災後,她的視力嚴重衰退,需要架上一副厚眼鏡才能應付日常生活。她對自己的外貌和身體失去自信,不敢主動結識異性,就從電話簿裡找來陌生男子的電話,跟他們在電話裡談情,但永遠不跟對方見面。她每天在視障中心當義工後,回到家裡就盤桓於幾位男士的電話之間。她對於電話調情非常熟練,在她與Jack的交談裡,她懂得以共同朋友開展話題,欲拒還迎爭取好感,控制談天的節奏,計算何時沉默,何時給予回應,也為自己定下每逢週日才跟Jack談天,從不逾時,也不把電話交給對方,讓對方對自己有所期待。

Only Sunday, and it would only be her calling him. Parameters. Predictability. That was the way it would work best for both of them, for this thing they were building between them.

Pace was important. She would make him her Sunday call, and, as the weeks of talks went by, he would accept her terms. He would begin to get great pleasure out of counting the days until Sunday.

電話裡的Jelly是情感操控者,她為jack劃下情感陷阱,讓Jack一步一步走進去。但慢慢地,隨著Jack在電話向她打開心扉,談起他與女兒的關係而感觸落淚時,Jelly深受感動,她不再是控制Jack、迷惑Jack的那一位,而是反被Jack吸引,她變得經常跟他談天,還把地址(她的另一個地址)給了他,把自己部分的真實故事告訴他。她感到自己的心與jack很親近,慢慢愛上Jack。然而,當Jack向她表白想跟她約會時,她就猶疑了,徘徊於懷疑自己與Jack的距離太大的矛盾中。

從冷靜的引誘到受吸引不能自控的層次變化裡,我看到女主角的慾望也一層一層加深。起初Jelly打電話給Jack,就如她打給其他男人一樣,是為了 :

She felt like a grad student in the same way that she felt blond and supple and young when she talked to Jack. She felt elegance in her hands and wrists.

這是她建立自信的方法。但建立自信的背後,隱藏著微妙的性慾望。她還是大學生時,曾收過騷擾電話,她雖然憤怒地摔電話,但心裡卻盼望著對方再打來,想像著對方的樣子,認為電話是weapon of intimacy,電話正正勾起她情慾。到現在,如果男友們在電話裡表達出性慾望,Jelly很自制地認為不能到達性的地步,因為她不想要真實的性,她怕自己破壞對方的想像。在認識Jack前,Jelly曾與Mark深交,Mark很想知道她的樣子,她就把美女朋友Lynn的照片寄給他,讓Mark幻想自己是個美女,但當Mark非要約她見面不可,想進一步發展情侶關係時,她的進退兩難使戀情無疾而終。這種對感情迫於無奈的自制,蘊含著無法被滿足的性慾望。當Mark向她表白愛意時,Jelly想像自己披著Lynn的身體而與jack做愛,她的性幻想來於男人對她的想像。

She was herself, but in Lynn’s body. She imagined Mark undressing her and touching her perfect, pink-tipped breasts as they spilled out of her bra, her smooth thighs under her skirt, her supple but taut midsection, her round high ass. She watched her fantasy as if it were a movie. After she came, she didn’t think too much about it. Was it unusual to exclude your own body from your fantasy? Why not, if anything is possible, imagine him loving you as you are? Because (and she knew this absolutely, without ever saying it to herself) her desire depended on her perfection in the eyes of the man.

Jack和Mark是不同的,Mark是她的情慾對象,她與Mark談情時還跟其他男人在電話裡交往;她愛Jack,她因為Jack而不再跟其他男人談電話。但無論在純粹的情慾還是愛,Jelly都陷於自我身分的迷失裡。 她的身分在現實中本身就有雙重性,她認為自己哪裡都不屬於,既不屬於視力健全的人,也不屬於盲人那邊。

Like Ty, she didn’t fully belong in either world, sighted or blind. She was like a character in a myth, doomed to wander between two places, belonging nowhere. That was the word, “belong.” How much she would like to be with someone, and be long—not finite, not ending—with someone.

我想這是作者故意的鋪陳,實際身分的模糊正好與虛擬世界身分的模糊對應。Jelly與男人談電話時,常處於幻想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的不斷轉換中。她不只向男人傳播幻想,她也相信自己的幻想,一方面不覺得幻想是謊言,另一方面又為著現實的自己而自卑。現實世界的她以幻想建構自己,但怎樣才算真正的自己?有一點我覺得很有趣—–Jelly問自己,情慾想像可否脫離身體而存在?性本是與自己最親密的事情,性包括我們的身體、意識,某程度上反映人的自我存在,但如果在性裡自己也是模糊的,「我」在性幻想裡變成另一個人跟別人做愛,那麼,自我是怎麼回事?

我看過作者Dana Spiotta的訪問,她說想透過這個故事探討Internet “catfishing” 的現象,網絡上很多人都是con artist,不為錢,而是為愛和關注。虛擬和真實世界交融確是當今世界的現象,連Patrick Modiano在諾獎的致辭也說:「我很好奇,很想知道出生在網絡、手機、電郵和微博的一代代年輕人將用怎樣的文學去表達這個人人都時刻『連在網上』、『社交網絡』傷害到個人隱私的世界,個人隱私在不久前還屬於我們的私人財產,是隱私讓人變得有深度,可以成為小說的一大主題。」(《世界文學》2015年第2期,頁61)作者Dana討論的則是個人隱私的另一面,不是失去隱私,而是透過玩弄隱私製造想像和慾望。Jelly跟Jack說的,有真有假,真的童年片段、某一個真實地址,但假的外貌,假的名字。當Jack問Jelly, What do you look like?Jelly質問自己,到底自己是誰呢?在電話世界裡,我似乎什麼都是,那麼就什麼都不是。

What do I look like? If you look, or if I look? It is different, right? There is no precision in my looking. It is all heat and blurred edges. Abstractions shaped by emotion—that is looking. But he wants an answer.

Jelly got up and went to the mirror. What to do if what you look like is not who you are? If it doesn’t match?

I am not this, this woman. And I am not Lynn-in-the-photograph. Jack must know. Jack knows who I am. I am a window. I am a wish. I am a whisper. I am a jelly doughnut. Sometimes, when my hair falls against my neck and my voice vibrates in my throat, I feel beautiful. When I am on the telephone, I am beautiful.

在真真假假中,自我的身分是如何建構呢?自己建構的想像是我嗎?別人想像中的我是我嗎?還是,真實的我才是我嗎?在現今世代裡,真實的我依賴虛擬世界中的我肯定自己,但虛擬世界的我沒有真實的我去支撐,又是否存在?

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到底「我」是誰呢?「我」的含義比以前的世代更複雜和矛盾。以前眼見為證,耳聽為憑,感官代表真實(當然什麼是真實可以寫一本哲學書),但在現代的通訊世界裡,真實已沒有界線了。Jelly和她的男友們透過聽來建構對方和自己的形象,在互聯絡的時代,就是透過看圖片、影片、面書來認識他人,建構自己,但聽了、看了是否真實?或許,什麼是真實不再重要了,我們只希望不要打破幻想,就如Jelly最後決定給Jack傳上Lynn的照片,好讓甜蜜的時間能多過幾天。

Jelly and Jack是長篇小說的一小部分,沒想到分折出來卻如此完整。我欣賞這篇小說以簡單又日常的情節,嘗試討論深刻的哲學問題。我期待完完整整把小說讀完,看看作者如何處理這個議題。

收回散落的光

一直為著無法整合知識而煩惱。對很多事好奇,但一知半解,如何把散落的光收集回來,讓口袋充實?總是當我開口說話,全身就空洞洞的。資訊本身是零散的,每天看很多網頁,卻忘記得一乾二淨,看書也一樣,東看一本西看一本,沒有議題沒有問題意識的愉快閱讀,跟純粹集郵沒分別,放在集郵冊的郵票如後宮佳麗,一睡三千年。

聽李歐梵的《全球化下的人文素養》,老教授說全球化下的網絡文化、影象文化,使時間濃縮到現在,沒有了過去,也想像不到未來,所以現代人總是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文字是意義的載體,當人類發明文字,開始探索意義,人類文明就出現第一次革命。印刷術發明之後,書本得以流傳,這是第二次革命,而第三次革命就是網絡了。

如果時間是連續的,我們可從歷史預示未來的路向,縱使是霧裡看花,也模糊看出個大概。若把歷史發展看作必然,倒會出現很多無法實現的烏托邦,烏托邦把人的慾望推至極端,所有希望都是謊言。網絡時代裡,很多電影大談世界末日,其實世界末日和烏托邦是一體兩面的,兩者皆滋生於人對未來的不確定,希望與絕望等同。

網絡時代,處處反映人對未來的不安感,現代人總是扣問人生有什麼意義的問題。

李教授認為網絡虛擬世界把時間壓縮至現在,就如電影把人的一生、一個朝代,壓縮成兩三小時。片段的現在沒有過去也沒有將來,日常生活空間失去連續性也就連人文素養也失去。人文素養是人連結於傳統,連結於世界。網絡不能拯救人類,那麼,書就可以了,例如歷史小說恢復過去的空間,讓人把過去與現在連結。就算是普通小說,也透過創造另一個世界打破我們日常生活的空間,讓讀者在這特殊時空裡連結生活的碎片。李教授甚至認為紙本書不能被電子書取代,因為書有香味,有質感,摸著書,我們能想像書是怎樣寫出來的,作者與我們因此而連結起來。

以我個人經驗來說,看書不一定能連結傳統和知識。李教授其中一個觀點我非常身同感受,就是在網絡世界裡,人的好奇心永遠不被滿足,資訊太快,也太分散,但書本集中討論某個議題,把腦袋填得滿滿的。如果以東看看西看看捉住了浮光掠影就被其他新事物吸引過去的態度閱讀,無論是看書也好,看網頁也好,也沒有能力連結知識,與傳統呼應。可能我身為香港人,也可能因為我太年青(真的?),沒有歷史感也就感受不了傳統的呼喚,然後呢,網絡新事物花多眼亂,很快掠過我的眼球,很多議題都需要我關心,很多資訊都十分重要,但我坐在電腦前良久,努力地like和share做鍵盤戰士,腦袋卻一片空白,關掉電腦很費力才回想到剛才看了什麼。

我不認為書比網頁更勝一籌,但重要的是讀者要有自己關心的議題,然後進深,戴上這副眼鏡觀看大千世界。如果以作為創作者的角度閱讀,那是要找到影響自己的文學、思想傳統。我想,這對我來說是一㮔操練。朋友常常跟我談起西方世界的種種,我希望有一天能夠在世界某個角落,找到對自己影響深遠的作家,能對人類普遍的生存狀態有深刻的了解。

 

 

Raymond Carver的不經意和節約

斷斷續續地寫了一年小說,沒什麼發表。參加比賽也名落孫山。我還在練習,掌握自己喜歡的風格、節奏,但現在連喜歡哪個小說家也不是很懂。性格如此,容易分心,容易心動,沒有村上春樹的堅持和毅力。

文學圈子喜歡的小說家,我就偏不去看,愈多人模仿的小說家,我愈是不跟風。黃碧雲,我除了〈桃花紅〉外什麼也沒讀過,張愛玲曾經是我的大愛,但也不再多看了。韓麗珠、謝曉虹的小說很好,她們曾經是我的老師,但我學不了她們的魔幻寫實。董啟章的敘事實驗我又不想模仿,香港文學圈流行的本土歷史書寫,我又不想寫。

五宮有天王星,創作上希望叛逆前人。但能力有限,如果路是人走出來的,我一步一步走,卻是在廣場上跨步,空曠而飄渺,走不出只屬於自己的小巷。

把自己的拙作交給朋友看,朋友的評語很狠。朋友喜歡西洋詩歌,特別推崇西方的短篇小說。他認為我的小說細節和人物心態不夠精警,節奏也及不上大師級的水平。而且太想要說大道理,短篇小說的好是「野渡無人舟自橫」。我心裡不是滋味,但還是接受了他的意見,認真看他介紹的小說家,首先看Raymond Carver。果然沒介紹錯,每個故事都觸動我的心弦,我反覆翻看幾次。說不出的靜謐美好。語言精警,絕無多餘的敘述和描寫,是海明威冰山理論的佼佼者。

每篇小說的篇幅都很少,雖然沒數過字數,但我想每篇不超過一萬字。全是日常的生活情景,夫婦吵架,朋友聚會,孩子去釣魚,上班時遇見胖子等。敘事的時間維度大多不超過一天,可能只是一天裡某一個時段,就算是超過一天,節奏也明快,不作多餘的過渡和解釋。他不炫技,不玩華麗的敘事技巧,沒有多段回憶穿來插去,不深入探索人物心理的生成,說來說去的都是現在,但就是在現在這一刻裡,他不經意地掰開了一條人與人關係裡的小裂縫,呈現出你和我都會遇見的無奈,在溝通不果的過程中突顯出人與人之間的孤獨。

我一直認為說孤獨,就要深入底層去剖析。我想這是哲學給我的遺害吧。詩與小說不同,詩能直接以語言塢入內核,但小說必然是通過敘事,故事不一定有深刻的主題,但一定要好看。現代主義和實驗派的作品不是我杯茶,我傳統得像阿婆,我喜歡公公婆婆在孫子床邊說故事的氛圍。

Raymond Carver很擅長透過衝突來突出人與人之間的孤獨,衝突的最後往往是不能解決的殘忍局面,Raymond Carver看似三言兩句就說出了人類的孤獨處境。例如第一個故事〈沒有人說一句話〉,大清早,父母就鬧得很不高興,從父母吵架的內容可見這頭家到了快要分崩離析的地步。但孩子在父母的爭吵聲醒來,並不明白事情的嚴重性,只在考量著怎樣可以在母親面前裝病逃學。母親既要上班又面對婚姻危機,沒有心情和空間照顧踏入青春期的「我」,由得「我」逃學去,不予理會。這種互不了解的格局,已為孤獨埋下伏筆了。然後「我」去釣魚,與另一個孩子一起制伏了一頭大鱒魚,在分魚獲的時候,兩人都處於緊張的局面,但「我」和孩子用了很童真的方式解決了衝突。回到家,「我」想向父母展現釣魚的成果,但父母正在吵架,原本喜歡釣魚的父親看了鱒魚一眼就叫孩子把魚扔掉。故事就在孩子的興高采烈被父母灑了一盆冷水而終止。小說中,父親、母親和我都處於各自的孤獨裡,小說結構不經意但看得出策略,父母化解不了的僵局與「我」和孩子和平地解決衝突正好形成對比。大人們吵架時比孩子自我中心得多,就如故事裡的父親,既對孩子的鱒魚不看一眼,也對配偶的說話充耳不聞。

看了好幾篇Raymond Carver的作品,像這篇有明顯的對比和前後呼應的小說不算多。很多都是看似隨心寫下來的神來之筆。大部分我看的短篇小說,開首已定好了格局,首先略略交代主要人物和背景,讓讀者有個預設,再在敘述裡幻變生花,在敘述過程中不斷提供線索,為開首的伏筆填下更多內容,結局則加上幾筆呼應開首。或許我受台灣小說的嚴重薰陶,覺得短篇小說必以完整為重點,而我心目中的完整,就是開首發展高潮結尾不斷呼應。但Raymond Carver卻不行這一套,他的風格就是輕輕的,無論在敘事還是意象方面,都沒有刻意的策略和格局,朋友說的那句「野渡無人舟自橫」,正好適合形容他。Raymond Carver的故事總是由頭說到尾,不會刻意插入回憶作補充,結尾也不一定呼應開首。例如〈自行車、肌肉和香煙〉,作者以順敘的方式,記敘哈密頓在與妻子討論戒煙期間突然被兒子的同學請到家裡,與其他家長一起解決兒子與友人之間的糾紛,哈密頓被其中一個家長惹火了,打了架,回家後孩子問起爺爺的事,以此作終結。在哈密頓與兒子的對話裡,爺爺是影響哈密頓的重要人物,爺爺在生時為了保護哈密頓曾與人打架,所以哈密頓在剛才打鬥裡想起自己的父親,孩子亦在哈密頓與他人打架時,深深感受到父親的愛。如果以我之前所理解的完整小說架構來看,既然爺爺是個重要的人,作品必然會在起先或中段略提爺爺的事,到結尾再呼應和強調,但作者安排哈密頓和兒子在晚間交談時才提起爺爺,而在哈密頓向孩子伸出手請孩子嗅煙味的小動作裡,才暗示哈密頓戒不掉煙癮是因為懷念父親。(這篇故事讓我想起陳奕迅的〈單車〉,讓我很感動,如果我在父母小時候就認識他們,會怎樣呢?)

在Raymond Carver的故事裡,人物出場很多時是主角遇上了才加以描述。作者不會刻意為人物出場訂定一個舞台,幾乎是他們是時候要出場就讓他們自然而然地走進來吧,就如我們在街上遇見好友一樣的隨意。而角色千絲萬縷的關係也是到故事發展到某處,由人物的小動作來揭示,作者不會在之前留有伏筆或之後作多餘的交代。例如在〈阿拉斯加有什麼?〉裡,故事開首就寫傑克買鞋子後回家洗澡,傑克的心情很暢快,買鞋和洗澡那一幕,好像與之後的故事無關。直至傑克和瑪麗到卡爾和海倫家抽大麻水煙,卡爾和海倫才出場。作者沒有一開場留下伏筆提示瑪麗和卡爾的關係曖昧,卻在他們抽水煙的時候,透過小動作表現瑪麗和加爾有染,「傑克看著他們向廚房走去。他把背靠在沙發的墊子上,看著他們⋯⋯他看見卡爾伸手去夠碗柜架子上的東西,瑪麗的身子貼在卡爾的後面,用手臂摟住他的腰。」「傑克盯著瑪麗,瑪麗凝視著卡爾,卡爾卻盯著腳邊的地毯看。」而人物的心理狀態,作者也沒有加以渲染,傑克看見瑪麗和卡爾的舉動,作者沒明寫他的感受,只從傑克的視角寫他看到瑪麗和卡爾的親密,讀者自然意會到卡爾的妒忌。到傑克要走了,他大力拉著瑪麗走,對他的心理狀態也是沒說半句,但從傑克的大動作讀者可感受到他內心的壓抑。

作者亦沒有刻意經營有深刻象徵意味的意象。大部分作者(特別是華文作者)都喜歡以某一、兩個獨特意象貫穿故事,而且意象好像愈新奇愈吸引人。相比之下,Raymond Carver的意象大多是日常生活可見的小物件,意象的出現大多是主角在日常生活遇上了,自然而然就在這裡,但同時巧妙地反映角色的心理狀態。再以〈阿拉斯加有什麼?〉為例,作者以傑克買了一雙新鞋子作開首,我個人認為鞋子的象徵意味不強,但反映了傑克的心理狀態。從文中的敘述可見,傑克從事的是體力勞動的工作,他想要一雙舒適的新鞋子,大概是方便工作吧,他本身很喜歡這對鞋子。在故事裡鞋子代表傑克真心在意的東西。在傑克和瑪麗去加爾和海倫家抽大麻煙的時候,傑克並不投入當中,常常瞪著他的新鞋子,彷彿參加聚會只為了逗瑪麗開心。瑪麗問他,給你買個大麻水煙好不好,傑克看了看自己的新鞋子,說好。作者透過這小動作表現出傑克並不特別喜歡抽大麻煙,他更喜歡他的新鞋子,說好不過是對瑪麗的遷就。大家抽大麻煙時,他就喝汽水,汽水不小心倒到他的鞋子上,他很緊張,很惋惜,瑪麗和他的朋友都在笑他。這是他的孤獨,他喜歡的沒有人明白。故事裡有貓叼著老鼠走過卡爾家的情景,卡爾抽了大麻煙,神智不清醒,放了野貓和老鼠進家。當傑克與瑪麗回到家裡,傑克臨睡時,看見家裡家裡好像也有隻叼著老鼠的貓。「他緊盯著那兒看了會兒,好像又看見了,是一雙小眼睛。」我認為結尾野貓的意象是傑克對與瑪麗的關係感到不安的表現,他怕有人不經意潛入了他們的關係中。

我想,Raymond Carver的minimalism,就是體現在以上幾個方面了。他創造了自己的文體風格:簡潔的開首;不刻意的人物出場、場境過渡、日常不過的意象;對角色的心理狀態不多作交代;不賣弄有特別背景的人物;不探討死亡、愛慾、家國這些宏大議題,僅僅透過普通的、在社會上常見人物呈現人類普遍面對的處境,人與人之間的孤獨。這是他出色的地方。

我還沒看完他的小說集,所說的有不中肯之處,但粗看幾篇,我認為他這種寫法是有局限的:故事不能寫得長,不能拉闊敘事的維度,永遠只停留在現在此刻,雖然我不同意故意賣弄高深,但這種寫法不能有太多的突破,也難探討人性的深層意識。朋友說這種小說有很多富有歧義的細節,但我不認同,這種小說能折射的主題很少,意象過於簡單,能分析的地方不多,我覺得,文學的美好,應是文本可給予人多角度的閱讀。畢竟,Raymond Carver只表現了小說的其中一種,我本身喜歡探討人類心理深層狀態的小說;當然,這對於短篇小說這種載體是有難度的,所以不是每個小說家都寫得好。福克納曾說過短篇小說是最難的駕馭文體,長篇小說作者可以稍為懶惰,但短篇小說必須寫得很精準,每一字每一句都像掏金般掏過一樣,字字珠璣。

要繼續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