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omnia

I got insomnia the whole night the day before and now I am recovering. I was totally terrified at night and even though the daytime afterward, the fear is still lasting. Just like what happened when I was in secondary school. I once experienced a long period of insomnia that time and the fear seem infectious that I am still affected now. Body gets strained and headache whenever the panic visiting.  Brain floods with non-sense frightening thoughts, drawing me to a black hole but I could hardly stop. My dear counsellor goes on a long holiday due to her serious illness. I do miss her for both her kindness and patience but at the same time, deeply worried about her health.

Panic comes and panic soon goes. I know. Whenever my faith is strong, believing myself deep in my heart, then I am sure I can get to sleep. I must be able to go through it, just like what I did before. I have had a long history of insomnia already but luckily all periods last short, not more than a week. It relapses and relapses and relapses and that is. I am used to. My old habit. I need to live with it, though not happily but calmly and peacefully. She can be my little angel reminding me never never undermining myself, pushing myself too hard, which I always do. I need to always be satisfied with myself, be good to myself.

Ok. As a reminder. Thank you insomnia.

In front of Fate

Today, in a wedding ceremony, which was the time for the new couple to deliver their speech of bliss, I am deeply impressed by what the bride said, “I gave born in a family of love. I thanks to my parents who love me no matter who I am and what I have done. They don’t judge me by my mistakes and allow me to try, to make things wrong….”

I still remember when I was six to seven years old perhaps, that my mum was watching a documentary about mental retard, and she said all those people don’t worth a life because they are burdens to the normals. They can’t go to toilet themselves, they can’t even eat drink speak themselves and always need to be taken care of. I turned to her, with my little puzzled head a little on one side, and ponder with myself, me, as a daughter of her, if unluckily got an accident or else I lose all my normality and being a mutt, will you still love me? Or if I am born with all those defects, am I able to live to my age?

Maybe my mom was just joking at that moment. But from my very beginning of life, I seldom feel the complete love from my parents, even though I know they DO love me. They use their way to love, tight clasp of my specialty, forbidding me to do this and that, urging me to study and scaring me with cliché remarks, if you do this or that you would be a useless beggar on the street in the future blah blah blah. I never forget the time whenever my exam papers or my dictation books were released how terrified I was, because I was afraid of being punished by my parents. But I had been working hard, I never recede, I never take a nap at school, why I still need to pursue excellence, perfection, but not just being who I am?

After the ceremony I met a friend, long time no seen. We talked about our work and family. He has similar family background with me, but much worse, that everybody in his family are in fight,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and he loses sleep always, can’t work and study properly. His spiel of sorrow and anger about his family nearly flooded me in our conversation, but I still stood there, because I sensed his loneliness. He deeply needed someone to talk and share with. I may not be a good listener but I do try, opened up my mind to carry his blue. I feel pity with him. Man in this brilliant age should be shone with youthfulness and hope, but bitterness keep shut up in a case like a rare fiddle and accelerating. I haven’t told him anything of my family and tried to comfort him with my fragmentary words. He asked me, am I too weak? Why am I so easily affected by my family? I don’t know how to answer but just shout in mind, me the same! Me the same! Family is a lifelong burden that you could never get rid of, and hidden in your every drop of sweat, every flow of blood. I dare not to tell him my stories. Mutual pity is not a good thing for patients.

Happy or sad, bliss or curse, that’s not something in our hands. We are nothing in front of fate.

I am sure

Nobody knows what I am doing now. It seems like I am doing nothing except teaching innocent children as a part-time tutorial teacher, low paid, not reputable, like someone invisible on the street. I don’t really care how my ostensible life is seen, which like the only changing thing in my life is how many creepy parents I have dealt with and how slow the students I have encountered. My life is placid as an intact lake surface, no waves, no turbulence, no ripple. But whatever my life is, whoever the small potato I am, I love my life in zest.

I can’t prove myself I am capable to write, though my dear friends always praise me, and I don’t know the compliments, or even flattery, as I call it, is as true and sincere as our friendship is. But I do love them, at least for the fact that they hardly dare to hurt me. I know very little things, I am not as intelligent as my fellows, but what I am sure is I am not seeking anyone to concur with me, but on the other hand, shaping my own character, my speciality with my own hands and words. I have strong faith in my words, my sentences, even though I am not seen, not recognizable, no sheer on me, and it is just like what happened to Pollock’s young age, a little boy who fond of painting but poor in draftsmanship and even advised to go into tennis or football, and he thought, “although i feel i will make an artist of some kind i have never proven to myself nor anybody else that i have in me.”

Now, into the future, I am a writer-to-be, or even writer at this moment. Escaping the social network like Jonathan Franzen, living in my little ivory tower, I keep searching my own styles, my own ways of writing, broadening my horizon in literature, training my English. I once tried to find some professional supervision on writing, but it did fail, or maybe writing is the most solitary stuff that no one can teach or willing to share with you. So, then, I teach myself and I am sure I can succeed.

《地的門》讀後感

image

最近有機會與崑南先生見面。我一直追看他的網誌,他認為文學家必須有國際視野、創新技巧和人文關懷,我深深記在腦海裡,雖然仍懵懂不通。早前聽過他的《地的門》,得知最近出了復刻版,我趁這個見面的機會,鼓勵自己把他最有名的小說讀完。

我本身不太喜歡實驗性的小說。《地的門》正是這類型,敘事斷裂、視角轉換,詩、小說、神話,融為一爐。但讀著時我不覺得沉悶,除了想征服這本小說,更多是主角葉文海太像我了--對社會、理想失望,但就算選擇沉淪仍然對理想放不開。

作為普通讀者的好處,就是可隨意把自己的想法讀入小說。我在小說裡讀到精神、慾望和理想三個層面。

葉文海的理想

對主角葉文海而言,理想主要有四方面:

1. 擁有愛情,與心愛的富家小姐雅菁連成一體, 不用理會社會地位高低、家境的懸殊。

2. 不用為了滿足母親和弟弟的期望而做不喜歡的工作,不用背上家庭的重擔,完全做自己。

3. 保持純正,堅持正義,不需為了錢而替殖民地政府服務。

4. 當一個詩人,背負「時代的鼓手」的重任,在文學世界裡找到完全—-「帶我們至到過與未到過的地方。至同一世界裡許多不同的定點。我們將重新經驗已經驗過和未經驗過的經驗。我們常常注意所有現象,有意或無意的。注意它們的發現、發動和衰毀。」(頁60)

5. 世界和平,再沒有衝突。小說中拼貼多段有關戰爭的新聞,葉文海不斷質問,和平是否可能?

葉文海的理想不停留在精神層面,他更希望精神層面在現實世界裡得以落實。雖然他渴望精神層面的愛能解決他與雅菁之間的問題(頁53),但他明白純粹的愛情是沒有力量的(頁56),在現實世界裡不堪一擊。若愛情框在婚姻制度裡,愛就不存在。理想不能為人在現實世界裡帶來救贖,這是葉文海苦悶的原因。

衝突與慾望

小說裡充滿著衝突,衝突源於慾望。慾望,是想控制對方、佔有對方的力量,而葉文海面對他人施於他身上的慾望,總是無能為力:

1. 葉文海和母親經常受大媽媽的兒子欺負,每當葉文海想還擊,媽媽都勸止他,長大後葉文海怪責母親使他變得懦弱,不懂與現實世界反抗。大媽媽的兒子打葉文海,正是受慾望驅使,想獨佔所有人的關注,不讓葉文海在家裡佔一席位。

2. 剛畢業的葉文海應徵收銀員,卻被人騙去一千塊保證金,他無力抵抗。騙子的貪慾把一千元偷去,也把他的理想偷去。

3. 賺錢、爬上高位、愛情裡門當戶對,這些社會意識型態是集體的慾望,重重壓在葉文海身上,把他的自我吞噬。

慾望既來自他人,也源於自己。面對外界慾望的壓迫,理想不能實現,葉文海感到苦悶,選擇沉淪。他的沉淪,就是盡情滿足自己的慾望。他跟隨老張召妓,摟著妓女明明時,他沉浸於慾望,忘記人與人的界線,不只想摸她,還想吻她(頁68)。

明明是葉文海慾望的載體,她在「沒有太陽的地方」沒有表情,沒有愛情。葉文海的慾望使明明認為,眼前的男人與其他男人一樣。由此可見,無論是慾望主體(葉文海),還是被他人慾望壓迫的人(明明),在慾望的桎梏裡,都失去人的獨特性。葉文海跟方葆蓮的愛情跟與明明之間的性形成對比,方葆蓮不是葉文海慾望的載體,也不是施以慾望的人,而是象徵葉文海的理想。方葆蓮和葉文海都視對方是唯一,雙方既擁有對方的身體和靈魂,關係是雙向的。當葉文海被明明拒絕後,他明白到擁有明明的身體但不能了解她的靈魂,就如他了解雅菁的靈魂但不能擁有她的身體,而葉文海的理想是跟方葆連一起時一樣,與對方的身體和靈魂二合為一,想到這裡他感到差愧。(頁69)

作者不讓慾望的衝突停留於個人層面。在葉文海沉淪之時,作者插入大量新聞片段,大部分與美蘇冷戰有關。美國和蘇聯可視為慾望主體,兩個國家不斷擴展自己的慾望,想要侵佔對方的權力和土地。戰爭正正是慾望爭奪戰,人性裡本來就是貪心和自私。兩國吞噬對方的慾望之深,使葉文海質疑世界和平的可能。

慾望的哲學思考

人從出生起就要面對慾望的挑戰,沒有人能倖免。但作者不停在這裡,他要對慾望進行哲學思考,小說後部列出大量佛教經文(頁111-112),我想起以前讀哲學時學過佛教「非分別相」和「分別相」的概念。從佛的眼光看,一切事物源起性空,萬事萬物無所依待,沒有你我他的分別。不執著於事物本來的面貌,是非分別相。而分別相,就是人按其經驗、看法、思考為萬物作區別,人看見自己與他者的不同,執著於不同。如果人能成佛,人看見的世界是圓融為一的,沒有自我,也沒有敵人,我即是他,他即是我,怎會有衝突呢?衝突的源頭,就基於「分別相」,我與他人不同,我要維護我所擁有的,我要滿足我的慾望。

成佛是不可能的,因為人本身有慾望,要滿足自己。成佛是精神層面,但不能解決慾望的不滿足。有時慾望更是超出人的意志,使人不能自由(頁108)。書中羅列出地球不同地層藏有各種動物的化石,人也必然在其中,人是動物之一,在慾望的層面上,人與野獸沒有分別。

但人與野獸始終是不同的,因人有精神,有自主性,人可決定追求理想,還是沉淪於慾望。小說中的「門」正是自主性的體現。如上文所述,葉文海的理想,是靈慾一致。但在現實的壓迫下,人不能實現這種自主性,在現實壓迫下,葉文海只能放棄理想,沉淪慾望,他沒有選擇可言。葉文海說:「就讓自己沉淪好了。一個人不上天的門,便得入地的門,不能在兩者之間徘徊,自討苦吃的。」(頁138)但走入地的門,沉淪於慾望裡,終點卻只有死亡。「從人之子宮裡走出來。不能回到地之子宮裡去。從人之子宮裡走出來。是生。回到子宮裡去。是死。生的門這麼窄小,地的門這麼闊大。」(頁113)

無法化解的孤獨

慾望帶來衝突,衝突引發的,則是無法化解的孤獨。無論是人、歷史或國家,在全球化的世代都無法獨善其身,人與他人、歷史和世界互為影響。即使香港嚴格來說不屬於美蘇陣營;即使此時此刻鴉片戰爭已然過去,世界和歷史仍然在人身上投下陰影。懷抱理想的葉文海,每天生活在歷史和世界的影響下,感到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因而感到孤獨。「葉文海這時好像與世界與香港九龍共同呼吸存在。他不想被任何東西所隔絕,但忽然又想與其他東西隔絕。」(頁76)此外,香港一直缺乏民族意識,在殖民地政府的統治下,歷史被刻意隱沒,葉文海感到上一代不能帶領他走過困境,更感到沒有出路。(頁123)

葉文海多次提到「第三者」,第三者不能控制自己的命運,是微不足道、毫不相干的(頁82)。美蘇對抗時,無數第三者無辜地受波及,受催殘;香港在鴉片戰爭後被迫成為英國殖民地,也是中英戰爭中無辜的第三者。面對命運(或是神),人更是渺小的第三者,葉文海不能與世界與歷史連結,不感到屬於世界和歷史。卡繆說過,人感到自己不屬於世界是荒謬的源頭,荒謬,不就是孤獨嗎?然而,真正使葉文海感到孤獨的,是他對自我存在的自覺。患難是無意義、無標誌的,如果人不自覺;只要生活過得去,滿足口腹之慾,人也可以很快樂。書中拼貼很多廣告的字句,消費彷彿成為孤獨的出路,存在的焦慮被商品麻醉。但葉文海清醒的自覺,既知道純粹的精神不能帶來救贖,又明白純粹肉慾和消費不能化解焦慮,所以找不到出路。

小說末段,葉文海與婷表妹心靈對話後做愛,他第一次體驗到靈慾一致的境界,這是他渴望已久的理想世界。然而婷表妹拒絕與他結婚,他發現地的門與天的門永遠不能融合,連選擇打開地的門還是天的門的自主性也失去,「婷表妹像門留在這個房間,像門消失了。」(頁132),他不願意進入肉慾的空虛快樂裡,又不能打開天的門,最後只能選擇自殺一途。

後記

與崑南先生見面那天,他問我覺得這部寫於五十年代的小說老土嗎?我說一點也不覺得,這不是恭維說話,首先形式上不落俗套,到現在仍然覺得前衛,而且小說不斷重覆的孤獨和焦慮,在2015年的香港仍然深刻。歷史沒有帶來進步,上一代沒有給我們出路,但我比葉文海還好,在充滿無力感的世代裡,仍然有一角色與我連結,有五十年代的苦悶與現今的我對照,孤獨之中不算太孤獨,還好。

就是這樣

面書是虛無的存在。把原本已很散亂的我打散。而面書裡的人也是虛無的存在,無論撒下一把尿還是屎,都不及在地鐵上拉屎吸引目光。文字付上再多的心力都變得廉價。面書裡作者的專頁也嫌太多,詩歌也嫌太多,而人人都在混在他們熟悉的人當中,一個無名無勢的普通人進入不了的虛擬空間。

無論如何我還是要寫。每個人對自己寫的都有種自戀情緒,而排斥別人。那又如何,我還是要寫,要讀,要認識我的世界。沒有真實的世界,在面書拆射出的世界更是超真實,透過面書了解世界,就失去了自我的真實,愈知得多愈無知。沉溺於認同,為了認同而做出任何事。又或是,只有浮光片語,寫了一塊又不寫下去,溝通嚴重斷裂,吃餅屑會營養不良。

這個華人的,不,是香港人的,狹小的世界。這個只單向尋求認同而沒有溝通交集不講求互相了解的世界。

我寧願把語言學好,進入外國的世界裡。看外國的論壇,看外國的投稿小說,看外國的新聞。很多很好的外國文章,我要不要在面書裡分享呢?那不是分享,那是表現自己的存在吧。沒人看,看了也不會跟你討論,就算討論也不想跟你說太多,文字很寶貴,語言也寶貴,時間更寶貴。

我不喜歡這個社會,不喜歡這個世界。我想我要逃進卡夫卡的世界,或者我根本已在,我本身是一隻甲蟲,在一個走不出去的城堡,或其他。人太自我。就是這樣。

 

感謝身體

最近想日子是怎樣一回事。拋棄很多造作的比喻和意象,那會是,我的皮膚吧。一條條痕跡在風的刃下流竄著陽光,而臉頰覆滿光河那刻,我就死了。我走往學生的家的途中,總是走得太快,而每一個學生,都是停滯的時光,困惑地看著我。

今天教學生平路的《歲月與電話筒》。作者與年邁的父母相處的片段,跟我隔了一條河的距離,彷彿,很快就會走到對岸,又好像,一切靜好,河水清徹見底。「我比較他們的照片,四十歲、七十歲、跟九十歲,甚麼叫做緩降坡與急降坡⋯⋯他們走在前面,為我指引路程。」學生搞了很久都不明白這句是什麼意思,是擔心父母太老,無法照顧他們嗎?我說不是,都不是。我把意思告訴他,他嗤之以鼻,哇,想得那麼遠,還未年老就害怕自己年老了。

我真羨慕他,他關心的只有一個考試,對他來說時間太長了,因為過程那麼痛苦。而我,三十歲了,日子過得很快樂,快樂似乎會蠶食時間,那麼,我也該考一個公開試,過一些艱難的時刻,讓青春停留一下嗎?沒有,這刻我似乎很幸福,一切都定下來,那我就開始掛心,用哪種護膚品,吃哪種營養品,怎樣讓還未衰老的外貌好看一點。

朋友就這樣離開了。他不用經歷衰老,對於愛美的他,不知是不是幸福。逃掉了衰老,卻逃不掉疾病,就算逃掉疾病,也逃不掉意外。死亡時的樣貌與生時總是相差很遠。去過幾次葬禮,總覺得棺木就像凍櫃,會把肉汁抽乾,但時間繼續腐爛。

那麼,如果死亡可退離衰老呢?

我想起《one day》的男主角Dexter,畢業時只想混一份大家覺得很酷的工作,在娛樂圈花花世界混了好幾年,年紀大了,開始感到衰老的來臨,就收心養性,安定下來結婚去。鬆弛的皮膚似乎在提醒我們,需要擁有什麼去追回失去的時間。每天我們把身體捧在手上,輕撫,愛惜,在每一下細微照顧裡,身體傭懶地抬起頭來,輕舔我們的恐懼。有一刻突然驚覺,發現世界變了,自己也變了,一回頭,已走了很多的路,而這一刻,我抱著我的身體,又需要做什麼?

謝謝我的身體,雖然我仍然恐懼。

約翰·班維爾的重讀旅程

開始約翰·班維爾的重讀旅程,坐地鐵時讀,在家裡也讀。車窗的風景飛升,書本像綿密的網濾過眼前所見。坐在我旁邊是老人、師奶、一個看著手機螢幕,把聲量調到最高的女生。

班維爾的文字充滿細節,像一件純白婚紗鑲上了無數水晶,一轉身,一把白花飛入眼裡,令人目眩。細節由虛轉為虛,由現在--「我」眼裡的現在--轉到過去,再由回憶,轉到心裡,我無睱觀察四周,只聽見列車匆匆地走,鐵軌咔啦咔啦地響著,通向不知哪裡的遠方,直衝進我的靈魂裡又鑽了出來。

我猜想他可能是巨蟹座的。如我,也是巨蟹上升的人,好像寄居蟹,使回憶成為保護自己的軟殻。沒想到他是射手座的,但我堅信他有一部分必然是巨蟹座的。回憶塑造每一個人,美麗同時悲傷,但再悲傷的回憶,都包含著愛,「我」就是這樣,在艱難又孤單的回憶旅程裡,對曾經暴力對待他的父母表示「我想,我是愛他們的」,雖然,我更想在塑造「我」光明面的回憶--與格雷斯一家相遇--之前,把父母留下來的回憶抹去。但愈悲傷的回憶,寄生在身上的力量愈強,就像「我」的妻子安娜病逝後,她的痛爬到「我」身上來,每天折磨著「我」的精神。

今天我看過有關巨蟹座的文章,我這隻螃蟹要抵抗的就是情緒。很洶湧,很失常,把所有人都嚇怕了。那個看著手機的女生還是不理他人感受,大聲地讓手機雷鳴。我瞄瞄這個女孩,陽光落在她的馬尾上,鑄上一層金楬色,好像一個發光體,把周邊的乘客隱沒在黑暗裡。我潛入無邊的情緒,摸到最底層凹凹凸凸的,是傷害的沉積,這些黑色化石不是源於人與人過於擠壓,就是源於人與人的距離吧。「我」知道安娜病了,直到她死去,「我」和安娜之間終身懷抱著一個「秘密」,安娜對「我」充滿敵意,看「我」的存在不順眼,而「我」對著安娜,不知說什麼才對,小心翼翼地、虛偽地掩飾什麼;恍如兩個陣營的人,站在路上,遙遙對望,但又裝著沒事發生。世界如常流轉,但當人知道死亡臨到自己,就會換上了另一副目光,發現不變的世界與腐壞的身體脫離關係,是多麼的殘酷和諷刺,而在安娜眼中,仍然在快樂生存的「我」正是殘酷的存在吧。
我恨這個女孩,她讓我看見死亡。人要壓迫人,人要與人疏離,都是為了保存自己吧。世界太複雜而人要生存,不管是快樂舒暢地生存,還是在縫隙裡掙扎求存。每一天人所做的,都是生存的一種,隱藏著對抗,隱藏著爭奪。無論生存是必要,不必要,也沒關係。我䜋責不必要的、過度的生存,不是癡人說夢話嗎?我在看書,在這個陽光充沛,窗外映入一片綠光的車途裡,有一片如金箔一般的悠閒,本身是浪費。為什麼別人沒有悠閒的權利而我有?生命本是浪費,為什麼要有我這個人?我不是什麼大人物,對世界沒有什麼貢獻,我的一呼一吸都在耗費地球僅有的資源,別人在支撐著我的生命。

我跟那個女孩一樣,享樂無度。為了生存,我本該被傷害抓遍身體的,這是代價。女孩的手機聲音無阻隔地灌入各人的耳朵,有人睡著了被吵醒,有人假裝看著車廂的電視,輕瞟女孩低頭時鼻尖摺疊到眼前的偏平的臉,沒人說什麼,但女孩在不知不覺間承受著眾人的鄙視。我期待進入隧道的吵鬧,如潛入水裡的瞬間轉為安靜。漆黑的隧道只有一條虛線的光管在閃亮,安靜地爬進我的內心。我追求愛,何嘗不是為了生存?何嘗不是爭奪?爭奪別人的付出。愛到底有限,無限,愛被盛在什麼容器裡,愛是什麼模樣,我不能置喙,就如斷斷續續的一條線,我不應強求。強求,愛就走樣。

人要進入他人,又要保存自己,卻不像火車進了隧道就會鑽出來,直線般的純粹。巴搭耶認為性交解決人的孤獨,但那條東西插入了洞,留下的只有味道、只有聲音,然後,倦極去睡,然後,忘記,像時間一樣,一切歸於沉寂,一?那光輝不是永恒。小說裡「我」說,有哪一刻不是扭轉我們的人生,一去不返的?每一刻,人都是獨自過活,女孩享受著手機裡電視劇,而坐在旁邊的乘客們,不是閉眼養神,就是裝作什麼也聽不見。窗外的電線桿規矩地分離著,一根接著一根地滑過眼前。

受傷是活該。每個奔往死亡的人,本是隱蔽的敵人,大家互相協助,只是想聯手向更大的敵人作卑微的反抗。在反抗中經歷合作,經歷愛,但歸根究底,我們都是敵人,每刻在爭奪,在搶每一口氣。我們保持禮貌,誰去規勸女孩,誰去責罵她,都不期然地令人害怕,那是面子問題,也不,是怕被什麼人--雖然我不知是誰--用針從一堆白米中剔出來,成為那條唯一的黑色米蟲。雖然,我們仍然是敵人。只是當死亡正式宣判的一刻,既然,都已被最大的敵人打倒了,就不用怕到處樹敵。

我狠狠盯那女孩一眼,但她沉溺於電視劇裡,對我的目光沒有反應。列車到站了,有些剛才假裝睡覺的乘客離開,新的乘客進來。我仍然跟女孩共渡著此時此刻,互相爭奪彼此的生存。我想起G,那張在閃耀著明媚陽光的粉藍色的床,瘦弱的身驅有如大海,企圖湧到岸上,浪花濺到我的腳旁,我感到海的來勢洶洶,但我停留在原地,眼睜睜盯著憤怒的大海。G戴著氧氣罩,躺著。語言的失去,使我們對峙的位置更明顯。那時,我愚蠢地哭了,我說,我所做的只想你開心,現在想起來覺得很可笑,以為我為眼前這個敵人做了什麼,其實我怕得要命,過去我連一絲生存所需的空間和氧氣,我都沒想過讓給他,時刻唯恐自己會死掉,現在卻假慈悲一番。而他,瞪著大眼睛看著我,說不出話,眼神沒有悲哀,沒有沉痛,沒有不捨,只是好奇,這個人為什麼站在這裡,為什麼哭,她是誰,她跟我有什麼關係。過了不久,嗎啡沒作用了,他在萬劫不復的疼痛裡。當痛太強烈,人剩下的敵人只有身體,痛是絕對的孤獨,使人與人的城牆無可奈何地豎立高高的,他不再看我,我猶如空氣,不,是比空氣更稀薄的存在,他連呼吸氧氣的能力都漸漸喪失了。人是喜歡打仗的動物,爭鬥至少提醒人自己的位置,我是某人的敵人啊,某人就算討厭我也至少覺得我重要。所以,兩條鎖匙不會響,沒有響聲我渾身不自在。那一刻他連一絲對我的好奇也沒有,當在疼痛中他有時抬眼看我,(可能是尋找護士而不是看我),我卻不知所措,不知該做什麼,紅色的帷幕在冷氣風中輕搖,好像在嘲笑我的笨拙,我該安慰他,在他耳邊祈禱,還是替他按摩?我伸手輕輕觸碰他,他的臉容扭曲,痛入心肺,彷彿嘲弄著我,你什麼都不懂,你跟我不同,你不會明白。

回憶就像痛一樣。我們同時聽著女孩的噪音,但每個耳膜的震動都無比獨特,不可取替。每個人的腦裡分泌同一種物質,但反應都不一樣。我在來來去去的乘客中尋找知音,結果只有一面長方形的窗來安慰我:一幕幕窗景流過,每一眨眼映入的景色都不同。班維爾說回憶是神,塑造著「我」,「我」在海裡遇著眾神,他們死去,但我存在,看著海。現在我敘說著G的回憶,很多人都在回想,在悼念,但回憶裡只有我。愈悲傷的回憶我愈想甩掉,縱使潛意識裡總是牢牢把這些回憶烙印在腦海裡。我竟然不斷回想起你的秘密,而我拒絕聆聽你的情境。我向你樹敵,所以你向我報復是活該。我不明白你。但我慶幸還有回憶,只有回憶是沒有爭奪的平靜,因為那裡只有我,我在這裡虛偽地完善自己,你說什麼想什麼也跟我沒關係。

我掩上書,走出書廂。劇集聲音置換成車聲。我將繼續這個回憶的重讀旅程。在爭鬥中,你勝利了。

受傷的寫

在面書寫上「我要多寫,多表現自己」,現在就猶疑了。在面書這樣公開的地方,每寫一句話,我都像在證明自己。證明自己公義、善良,爭取別人的關注,以堆砌脆弱的自信,但只要一條小木條動一動,什麼都散架了。

我想寫我決心學好英文,要唸好外國文學,我想說我要珍重自己的感受,多情緒化還是有好處,像約翰・班維爾一樣,超級敏感但在日常中超越日常,纖弱的情感編織成關於慾望、愛、回憶的故事,像一座藝術的皇宮。我想寫我看到的白千層、在南生圍踏在腳下的小木橋,我想寫朋友的死亡,第一次經歷死亡時我竟然跟朋友去喝咖啡,我沒法承受看著朋友漸漸失去呼吸失去心跳的情景。

但我快沉溺時攀著筆,那唯一的浮木,但不知是誰卻用這塊唯一的浮木把我打沉。我期望別人從我寫的明白我,但別人卻從我的缺點、我的軟弱中,像病毒一般,侵入我的身體。他們看輕我,他們找方法從我身上得到好處,他們窺探我的隱私,他們對我予取予求。我想起庫切《恥》這本小說,「我」的女兒露茜在南非郊區當農夫,不幸被人強姦了,她的父親想多番關心她,保護她,但她只想表明,「這是我自己的事,管好你的」。

我想起,一個個圈重疊又重疊,像漣漪。每個圈都美麗又完整,一小塊樹葉落到水裡,我很喜歡,我容納它,但我受不了太多的震動,把水紋擊散成波浪。我又想起,那些一直在擴大的圈,不斷把外物震走。我渴望擁抱世界,但害怕被世界擁抱,我怕被拒絕,被傷害,但我想影響世界。朋友說,你總以為所有人是好人,不能以好人不好人來定義「人」。不如說,垃圾是最難定義的,因為什麼都可稱為垃圾。

我懷抱美好,但很快就失望了。這種美好只能在藝術中完成。愈來愈不想見「人」,因為承受不了。上帝代表美好,但上帝過於空無。一個製造苦難的上帝,或者,是視而不見吧,我到底要怎樣自圓其說,讓恩典臨到我身上?藝術的美好是超然和永恒的,她滿足我一切慾望。

日本之行的反省

我不是哈日迷。很少看日本動漫、日劇,也從不迷日本明星,倒是日本小說看過幾本。這不是我第一次去日本旅行。還是初中生時,曾經跟父母去過九洲,不久前也拜訪過沖繩。前兩次旅行沒有加深我對日本的認識,只是買了不少手信和泡了好幾次溫泉。

來東京之前,算了做了少許思想上的準備。看旅遊書計劃行程不算,啃了石黑一雄的《浮世畫家》和柄谷行人的《柄谷行人談政治》,希望對日本社會和文化有較深入的認識。柄谷行人是哲學家、文學家,一個精通西方文學和理論的人,這是一本訪談錄,談及日本抗爭史及他本人的思想歷程。我在乘飛機時把《談政治》看了一半,不禁嘖嘖稱奇,連身邊的乘客都好奇我在看什麼有趣的東西。我本身對日本歷史不熟悉,但讀著時驚嘆柄谷的眼界如此開闊,把日本的抗爭史切入當時的世界形勢,又能引伸至日本抗爭史獨特的一面。他在六十年代讀大學,熱衷於社會運動,當時旳運動主題是對共產黨作反思和批判。1956年匈牙利革命之後全世界開始對史太林主義、共產主義提出質疑,在1968年左右,歐洲發生了新左翼運動,與共產主義分道揚鑣。而日本也受著這股風潮影響,不過提早在1960年就開始出現新左翼運動。在1960年,不同階層的人都走出來抗爭,各種議題百花齊放,市民社會開始形成,反而1968年的新左翼運動主要是學生發起,規模比1960年小,主要是回應日本經濟起飛所引起的社會問題。

他認為自己是1960年的人,而不是六十年代的人,這個觀點令我印象深刻。「1960年人」表示,他是受1960那年發生的事所模塑的一代,他反對世代論,例如認為我們這一代比上一代好,或上一代批評下一代太不濟,因為每一個年代的人都對自己的上一代或下一代看不過眼,標明自己是哪一代人其實沒意思。所以他不喜歡籠統地稱呼自己為六十年代的人,六十年代的光譜很闊,如果不對所身處的年代有普遍的認識, 純粹稱呼自己為什麼年代的人是毫無意義的。

「XX年代的人」跟香港對「八十後」、「九十後」、「零零後」的稱呼有異曲同工之處。任何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說成是「八十後」,而不少人對「八十後」的理解是:對社會失望,難以上向流動的一代人,他們的特性是懶惰、不能受挫折、經歷著香港的黃金時期後,不願捱苦等。這是很籠統的世代論,但本身「八十後」有其獨特的意義,是指一班有社會意識的人,他們受保衛天星碼頭、菜園村等事件感召,逐步加深對社會的關注。根據柄谷的說法,如果作為所謂的「八十後」要稱呼自己,可能要以某一件事來標示更為確切,例如「天星碼頭人」、「守衛菜園村人」等。

我所說的不是什麼新觀點,對喜歡的書很容易寫成純粹記錄的流水賬(希望有時間再認真寫一篇書評),早在幾年前已有不少書探討過什麼是「八十後」,我還是不再花筆墨老調重彈了。不過這令我想到,到底我是何時開始對政治、社會有所關注?我又是哪件事、哪一年的人呢?嗯,可能是零三七一吧,那年跟一個教會姊妹去遊行。五十萬人上街後,董先生就下台了,經濟開始好轉。然後呢,我差不多每年都有去七一遊行,當是參加嘉年華會也好。不過,我真慶幸我生活在香港,就算經濟動物、港豬十分多,仍有少部分人關注社會,facebook、網上到處是社評,或關於不同議題的文章,也有少人引進外國經驗開闊香港人的眼界,網上有名無名的人,想必也是不知哪件事的人吧……

我說得太遠了,我想說的是,看過柄谷的書後,我滿心以為日本是一個很活潑的地方,文化藝術像歐洲般發達,很多像柄谷這樣的知識分子,會提出「社會主義是倫理問題」、「文學與政治不能半吊子結合」這些獨到的觀點;會讀遍西方文學,能融入西方文化。但第一天來到東京,這個日本最大,不,是全世界最多人的城市,卻發現自己沒有離開過香港,人匆匆而來,匆匆而過,上班族無論何時,乘地鐵時不是看手機、工作、就是疲憊地睡著了。書廂沒有什麼人看書,地鐵站或街上不見得有人賣藝,到處是商場、食肆。藝術館收費一點也不便宜,而且觀眾甚少,反而新宿和銀座的街頭擠滿了購物的人潮。在法國啊,有一次我們排隊看熱門的畫展等了足足兩小時多,很多法國人帶著書來席地而坐,安然等待。我期望看到的,是與香港不一樣的景象,但是否亞洲人大多起早貪黑,積極上進,每天由掙眼到閉眼看的只有美麗的數字符號?

我們受到了商店、酒店職員非常友善的對待。廁所異常清潔,連價錢最便宜的平民餐廳賣的食物都擺放得精緻漂亮,街上美女特多,幾乎沒有女人,除了我之外,是沒有化妝的,老公看得口水直流了(怒!)。但華麗的消費文化背後,我感到的是日本人的不友善。日本人對旅客十分冷漠,問路時裝作聽不見,不看你一眼。明明看見你拖著沉重的行李,還是不顧一切把你和行李推進車廂,看見別人快被推倒了也不扶你一把,不小心踏了別人一腳沒有一句抱歉。 我感到日本就像一個化上濃妝的美女,的確看上去很漂亮,但內裡呢?這幾天我看了一個有關移民日本的外國人的紀錄片,不少受訪者因為對日本文化有好感,就決定定居此處,雖然如此,不少受訪者都認為,日本是一個consistent、rigid的國家,身在其中的人永遠不會反省自己的文化習慣,別人做,跟著做就好,社會的長幼、男女的角色定位牢不可破,男的永遠是salary man,女的大多是家庭主婦,在公司裡就算比你年輕很多但只要比你早進公司的,都是你的前輩,你必須言聽計從,不能反駁,所有破壞這些傳統的人都是Bad guy,縱使他為大家出了口氣,也不會獲得欣賞。在如此僵硬的文化裡,大家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就算了,看見別人做錯,也不敢指正他人,如果是長輩做錯了,作為晚輩還要被迫食死貓,默默承受。有一個受訪者提到,日本雖有民主社會,但沒有批判意識,在西方有civil disobedience這回事,人可以為自己的權利去爭取。但在日本,大家都活在恥感文化裡,害怕做錯,害怕說錯話,連電視媒體也不會對社會作出批判,那位受訪者提到,千萬不要相信日本的主流媒體。那不是很可悲的事嗎?有自由有民主,但自身文化卻劃地自限,不能發揮媒體應有的作用。反而,香港的自由和民主不斷收窄,有心人卻不斷批判反省,嘗試拓闊輿論的空間。

到底柄谷行人這類人在日本是否真的存在?我看了很多篇有關日本「本音」和「建前」文化的文章,都得出一個結論──日本人很有禮貌,前倨後恭,外表工夫十足,但很少日本人願意把自己的真心話(本音)表達出來,明明心裡卻不是這樣想的,卻說一大堆好聽的說話去掩飾自己,好聽點說就是不想傷害人,實際就是希望別人猜中他們想什麼。在香港、在西方,yes就是yes,No就是No,但他們有無數暖昧的表達,明明食物不好吃,也偏要說非常好吃,要你從他對你的食物不碰一下去猜測他們所想;明明不想錄用你,卻對你萬般讚美,因怕你傷心(暈),還是要你從中感受到自己沒有機會?建前文化在職場尤為明顯,所以日本人必須磨練出一套解讀別人眉頭眼額的工夫才能在這個「禮儀之邦」裡生存,外國人如果摸不透他們無數的潛規則,根本沒辦法進入他們的社會。我想,日本的自殺率高企,大概也源於這種不斷壓抑自己的文化枷鎖。每個人都必須掩飾自己的真心,小心翼翼避過數之不盡的隱形鋼線才能在社會裡找到一席位。可想而知,當你提出異議,要特立獨行時,所受的壓力有多大。日本社會很富裕,也有比香港更完善的民主制度,但生活在當中的人卻沒有選擇可言,男的不能當家庭主夫,女的為事業不結婚則成為別人的笑柄。身在日本的人,想說這句話不準,想隨意一點不按規則生活不行,當人被規則壓垮時,不是隱蔽就是自殺了。

在記錄片裡,有一位受訪者表示,日本有很多議題需要關注,政治、外交、社會等等,但沒有人來關注,我想這位受訪者說的是,沒有人敢去劃破自己的顏面去「關注」、「批評」吧。在這幾天裡,我看不見日本人會在車廂裡看報紙,他們不是打機就是玩whatsapp了。早前在沖繩,還看過有些人在街頭搞運動派單張,但在東京,沒有啊。在東京我看過森美術館、國立西洋美術館、東京國立近代藝術館、一個私營藝術展ICC,和東京都美術館裡一個畫家自助組織開辦的畫展。後三個展館都以當代作品為主。我看的展品不夠多,或許有點以偏概全,但我不見得藝術家願意對自身文化、社會問題作出批判和關注;日本畫家的戰爭畫和戰後的作品對戰爭是有反思的,但除了戰爭、歷史這些大議題之外,就甚少反思社會文化的作品(可能我留在日本的時間有限沒有看見)。在如此自由開放的藝術領域,日本的社會問題也不會被談及,我感到非常可惜,不,也是有的,我曾經看過一兩項展品是批判核電的,但除此之外,主要是概念藝術居多。在東京都美術館的「創展」(同人展)裡,不少出展畫家多以模仿西方的技法去呈現日本的主題,以歌頌、讚揚日本文化為主。看上去我覺得很矯情,在日本初接觸西洋繪畫時,不少畫家都模仿梵高、印象派的技法來畫廟宇、畫佛像,當時或許是很有新意的嘗試,但現在還做這些西日合壁而沒有深度反省的作品,是否已經過時了?

還記得紀錄片中一個受訪者表示,日本人學習西方文化只是一種fashion,但從不深入西方文化的肌理。當我去日本廸士尼時,我對此很有同感。我本身對大型主題公園的興趣缺缺,只是心想,難得來日本,日本廸士尼是很有名的,而我們沒去過廸士尼,人生總要去上一次,日本廸士尼應該比香港的有趣吧。去日本廸士尼真的蔚為奇觀,日本人愛廸士尼的程度是我們難以想像的,很多人都買year pass,不少女孩子為了去廸士尼刻意打扮,束上兩個小髻、戴上紅蝴蝶結扮米妮。我們在星期二去,不是日本的假日,還是人山人海,每個機動遊戲的輪候時間都足足一小時。日本人熱愛廸士尼,很喜歡star war products,但跟廸士尼背後的美國有很微妙的關係。他們表面上擁抱美國文化,但英文很壞,很怕說英文。香港人喜歡美劇,會順道學英文,追看日劇,也會學他們的語言,但他們只愛他們日本化了的廸士尼和star war,洋為日用,然而「用」了這麼多年,「洋」字可以抹去了。

我在東京都藝術館因看不明白日文,不知道藝術館的關門時間,也不知是否准許拍照,剛好看見兩個日本女孩經過,正想上前一問,怎料我一開口,她們就扮作看不見我,快步離開。日本人對外語的態度一點也不積極,試問學不好語言,怎樣能了解別人的文化呢?西方文化除了化身為消費文化,還剩下什麼呢?我走訪過當地書店,也不見他們會在當眼處擺放翻譯小說,反而村上春樹卻有一個很大的corner。似乎他們除了消費外,對外國文化沒什麼興趣吧。在香港,我們對不同文化的人雖算不上絕對的包容,但總算有一份好奇,想了解,想學習,香港的知識界經常以西方為學習的榜樣。但在日本,如果你是外國人,除非你是金頭髮藍眼睛的,他們很少想去了解你,但他們的外語不好,又怎樣能跟金髮藍眼的人溝通呢?

石黑一雄《浮世畫家》正正呈現日本對外來文化的曖昧態度。小說中的「我」是日本戰前很有名的畫家,以推動軍國主義打響名堂,但戰後日本人匆匆拋棄軍國主義,更責備從前宣揚軍國主義的人是壞人,所以「我」在戰後不再被人尊重了。戰敗後,日本社會盡情吸收美國的文化,「我」的孫兒一郎不再喜歡以前日本的武士,反而愛上了大力水手,不少公司學習美國的管理方式,連男尊女卑的傳統文化也因美國文化入侵而開始鬆綁。但小說中,美日文化交會卻呈現一種暖昧的狀態。雖然在家庭裡妻子開始多了話事權,但男女雙方徵婚還是得經過無數傳統禮節才能撮合而成,並不是現代的自由戀愛,更像盲婚啞嫁,(天啊,已經是1950年代了,中國都已經自由戀愛吧)而整本小說裡,日本的建前文化表露無謂,特別表現於節子和「我」的對話裡,什麼都不說破,由得聽者去猜測別人的意思,所以小說中的「我」的聲音是克制、壓抑的。讀著時,我為著日本人的溝通方式感到很苦惱,要麼就說出來啦,為什麼要繞圈子呢?說了一大段都說不到重心。

最近跟朋友提起,我認為西方文化最大的好處,就是叫人反省自身。不少西方文學作品,都是直摀入民族、人性的陰暗面,而且是愈挖得深愈極端愈好看的。但這部小說卻反映了一個現實,在日本,每一個經歷過戰爭的人,似乎沒有真的反省過歷史,不是把過去匆匆帶過,就是選擇遺忘。我這樣說,不是要為南京大屠殺、日本侵華捍衛些什麼,我不是傳統大中華的擁護者,而是故事裡,無論是「我」、以前擁護過「我」的學生、以前經歷過戰爭的人,都沒有從過去有所反省。「我」是礙於女兒的婚事,才迫於無奈向人承認自己的錯誤。以前擁護過「我」的學生,如黑田,就完全把發動戰爭的責任推到「我」身上,又如另一位學生紳太郎,更是著力抹去與「我」之間的關係,以前經歷過戰爭的人,不是忙著批判過去發動戰爭的人,就是把目光放在未來,想像日本如何在美國的幫忙下變得富強。

寫了這篇長文,算是理清了我對日本的想法。沒想到這五天之行,已令我對大和民族徹底失去興趣。可能不少哈日迷認為我太嚴肅了,來日本吃渴玩樂不亦樂乎,但穿越玩樂的背後,我只看到他們的文化百孔千瘡。我不懂日文,很可能是以偏概全的,但這顧實是日本給我的印象啊。從日本回來,我更喜歡香港,在這裡我可享受不同的生活可能性,感受異文化的衝擊,容讓我對各種新事物充滿好奇。我相信香港這個大熔爐再多過幾十年,仍然是充滿活力的。

我只想寫故事

剛剛寫好了一篇小說,斷斷續續寫了一個月。我是以我爸爸為藍本寫的。我想跳脫本土的範疇,但最後還是落在本土裡,唯有希望呈現另一種角度,讓視野不純粹表現本土的生活,或批判本土的問題。

上一篇小說我太著重帶出想表達的立場了。成功的作者應是讓讀者自行判斷,他所做的只是表現當中的矛盾。這是我從石黑一雄身上學的,他的《浮世畫家》就是這種態度。而我始終覺得,與其狠狠地帶出批判,人性、矛盾,才是我最想表達的。上一篇小說太重思辯了,唯恐自己寫得不夠深,作品就沒有份量,但看《別讓我走》,雖然有所批判,但當中對人性的探討、人與人細微的關係更吸引我。故事最吸引人的,始終是人吧。

看了石黑一雄的《浮世畫家》後,我很想模仿他寫歷史的方法。這不難模仿,但愈寫愈感到自己對小說這種文體未能收放自如,《浮世畫家》的「我」很節約,但我筆下的「我」卻有很多內心獨白,我原本想讓「我」安靜點,感到很為難,因為似乎缺乏這些獨白就寫不好了。我本想透過別人來帶出「我」身處的矛盾處境,但礙於篇幅,我仍然依賴著「我」內心的聲音。

我不知道我遵循是不是現實主義。但我希望小說是可讀的,好看的。因為這才是小說的原意。小說實驗可以千變萬化,但就算把小說消解了,又如何?故事仍然存在,故事建構我們的生活、我們對周邊環境的看法。我們每天都在述說故事。還是還原基本步吧,我只想寫故事。